科普

當前位置 /首頁/致富周邊/科普/列表

貓眼竹芋的栽培技術以及繁殖方式、病害防治

貓眼竹芋的栽培技術以及繁殖方式、病害防治

貓眼竹芋,肖竹芋屬多年生常綠草本觀葉植物。株高可達100釐米,葉片長橢圓形,頭狀花序,小苞片膜質;萼片近相等;花冠管與萼片硬革質,蒴果開裂為3瓣,種子三角形。

原產於熱帶美洲及印度洋的島域中。性喜半陰,不耐直射陽光,適應在温暖、濕潤的環境中生長。由於該植物耐陰,甚適合家庭居室內裝飾美化、綠化之用。可在較明亮的房間內長期擺放觀賞,在光線較暗的房間內放置4-6周,對其生長也無太大的影響,所以可以長期在較暗的房間內擺放,亦能生長良好。

生長習性:喜温暖濕潤和光線明亮的環境,不耐寒,也不耐旱,怕烈日暴曬,生長期應充分澆水,以保持濕潤,但土壤不宜積水,宜用疏鬆肥沃、排水透氣性良好,並含有豐富腐殖質的微酸性土壤。

貓眼竹芋的栽培技術

温度:該植物原產熱帶、亞熱帶地區,喜高温、多濕和半陰環境,適宜生長温度為20-30℃,白天最佳生長温度為18-21℃、夜間16-18℃,安全越冬温度為10℃。故在夏天要防止高温照射,將其放在陰涼處;冬季應注意防寒,可將植株移至無風、較温暖的室內越冬。

光照:忌陽光直射,在間接的輻射光或散射性光下生長較好。特別是在夏天,陽光直射易引起葉片灼傷,因此生產上在折光度為75%-80%的遮光網人工控制光線環境下栽培。

若發現葉片灼傷,應立即將其移至無直射光處或有遮光設施的場所或樹蔭下,並將灼傷葉片剪除,以免其他病原細菌從傷口侵入。同時加強水、肥管理,促其重新發葉,恢復新姿。

水分:每年的3-10月是竹芋的生長旺季,最適宜其生長的空氣相對濕度在75%-85%,高的空氣濕度有利於葉片展開。尤其是新葉抽出期間,若過於乾燥,則新葉之葉緣、葉尖均易枯卷,日後變成畸形。

葉片萎蔫後無法恢復。因此在生長季節需勤澆水,並經常向葉面噴霧,夏季每天澆3-4次,且要及時,最佳澆水方法是早上噴灑葉面,中午或下午澆土面,晚上全株澆灌,但要注意土壤不要過黏、過濕,否則易爛根並引起病害。

進入秋、冬季後,竹芋的生長減慢,澆水量要逐步減少,可根據天氣變化決定每天澆水1次或2-3天澆水1次,尤其是氣温較低時,應保持土壤乾燥,使之免受寒害。

土壤:栽培土壤要求肥沃、疏鬆和排水良好,忌土壤板結和積水。多用肥沃的腐殖土和多孔的粗介質作基質。一般用腐葉土及泥炭土等量混合配置;也可用塘泥、泥炭、珍珠巖以2:3:1的比例混合配置;或用疏鬆的富含有機質的腐葉土加1/3珍珠巖,再加少量基肥配置而成。

施肥:應依據“勤施薄施”的原則,生長旺季每2周施一次花生麩與複合肥的混合肥或腐熟堆肥。肥料的營養成分應以氮肥為主,磷、鉀肥次之。由於竹芋為觀葉植物,適當增施氮肥,能使葉片色澤更加優美。

另外,可用含氮量達46%的尿素配製成0.1%的溶液,加含磷大於50%、含鉀大於30%的磷酸二氫鉀配製成0.2%的溶液作根外追肥,在早上露水未乾時或傍晚施用效果較好。

噴施時要用細孔噴霧器把葉片正反兩面全噴到,每週噴1次,連續噴施3次後停止1次,然後再連續噴施。特別要注意的是施肥的濃度不宜過大,否則易引起葉片灼傷造成肥害,嚴重時甚至引起植株枯死。冬季休眠期和夏天太炎熱時,要停止施肥。

貓眼竹芋的繁殖方式

分株繁殖:竹芋一般分株繁殖,春季氣温20℃左右時繁殖最理想,但只要氣温、濕度適宜,也可全年進行。繁殖時用利刀將帶有莖葉或葉芽的根塊切開;少量繁殖可把割切的帶莖葉及葉芽的根塊直接置於泥盆中;大量繁殖時,應置於苗牀上;温度、濕度達不到要求時應用薄膜覆蓋;一定要使薄膜內的温度達到20-28℃,濕度80%以上。

扦插繁殖:扦插繁殖一般用頂尖嫩梢,插穗長10-15釐米,視葉片大小,保留葉片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,插穗用500ppm的奈乙酸處理2-3秒鐘,也可用吲哚乙酸、吲哚丁酸及ABT生根粉處理。

插穗處理後插於苗牀,株行距5×10釐米為佳。上用薄膜弓棚覆蓋,管理方法同分株繁殖一樣。扦插繁殖在温度不低於20℃時任何時候都可進行。插穗30-50天生根;但扦插成活率不如分株繁殖高;一般在50%左右。

貓眼竹芋的病害防治

貓眼竹芋的抗性強,病蟲害較少,但在栽培的過程中管理不善時仍有病蟲害發生。常見蟲害主要有介殼蟲、紅蜘蛛等;常見病害主要有白絹病和葉斑病等。

白絹病:該病較常發生。發生時,莖或葉基部接近土壤處變褐腐爛,長出白色絹狀的菌絲體,呈輻射狀,能在根際土壤中蔓延,然後引起地上部分枯萎死亡;初期為白色,後期變成黃色,最終呈褐色或茶褐色如菜籽狀,然後引起地上部分枯萎死亡。該病7-8月較為嚴重,病原為小菌核菌。在土壤過濕、貧瘠缺肥時易發病。

防治方法:可在土壤中加入土壤重量0.2%的70%的五氯硝基苯消毒土壤;在菌核未形成前拔除病株並挖走周圍病土,加入新土;栽培時要注意通風,防止種植過密。

葉斑病:該病主要危害葉片,也可危害葉鞘。發病初期呈直徑不足l毫米水浸狀的小斑點,然後轉變為直徑約2毫米紅褐色斑點,病斑周圍無任何暈圈。該病終年可發生,以9-10月和翌年3月為兩個高峯期。

在病害發生高峯期,可使大量葉片乾枯,凡管理不善、通風不良、栽培過密、積水、土壤貧瘠、廕庇不足、植株生長勢差的種植地危害嚴重,病殘體是本病初次侵染的來源。

防治方法:增施基肥,增強抗病力;及時摘除病葉,減少菌源;掌握在發病前開始噴灑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-600倍液或噴施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加70%甲基硫菌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防治。